中國現已成為世界機床*大國,國產數控機床經過30多年的發展,在產業工藝技術上已經基本趨于成熟,產品種類齊全,性能質量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。機床作為工業制造的“母機”,對國家工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。不過,機床商務網記者認為,近年來,由于經濟大環境低迷、增速放緩,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影響,作為裝備制造業上游的機床產業也被拖入“寒冬”。對于在技術上、戰略上延續老路,沒有從根上尋求改變發展思路的機床行業來說,通過轉型升級、研發復合型產品成為大勢所趨。
今年以來,國內機床企業產品的訂單量明顯下降,在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下,生產成本的上升使機床企業的利潤下降,機床企業也背負著巨大壓力步入轉型期。中國機床網認為主要原因在于,“中國部分企業容易貪大求全,總想把規模做到多大,而不是先考慮將企業做到多強,因此導致企業在經濟低迷時受到的影響更大。”
市場的低迷使急于發展規模的國內企業備受打擊,但更大的沖擊卻不僅僅于此。來自國家公布的機床行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指出,預計至2015年,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將實現工業總產值8000億元,數控機床年產量超過25萬臺,國內達到70%以上。
在市場低迷的時候,中國市場的巨大缺口顯得尤為可貴,許多國外企業仿佛看到了商機,大舉進軍中國市場。據了解,德國通快、埃馬、INDEX、GF等在內的歐洲企業都已設定了明確的中國市場戰略,加大投資力度搶占*。
事實上,在工業zui終產品競爭日益明顯化的今天,在工業生產鏈條中,所不為人知的機械配件、金屬加工、零部件產品等環節的上游產業鏈的競爭更為慘烈,在包括汽車、工程機械、電子產品以及航空領域的諸多工業產品中,其源頭的零部件加工與鑄造技術則堪稱精密繁雜,而相比為其提供關鍵技術的制造廠商,活躍在上游的公司也大多隱藏在了眾多光環之后。
國內機床企業產品訂單減少,表面看起來是由于制造業的不景氣,而更多原因來源于國外對國內市場的沖擊,尤其是國內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疲軟,成為國內企業在低迷環境下的隱性競爭之殤。來自通快集團的*資料顯示,截至目前,其早在歐洲所有國家,以及南北美洲和亞洲設有60家分公司和辦事處。2011年,其銷售額為23.3億歐元,同比增長15%,而這也超過了其在金融危機前的zui高銷售額記錄。通快的銷售量增長便證明了以上結論。
近年來,國內機床產品加快升級的腳步,技術研發力度不斷加大,創新成果頻出。但與市場相比,國產機床在可靠性與密度穩定性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。這與國產機床硬件并無關系,而是關鍵在于數控系統。
據了解,有數控機床中樞神經之稱的數控系統,一直以來都是阻礙我國數控領域發展的關鍵環節。經過多年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,已形成由日本發那科公司獨占世界市場50%、德國西門子占據25%的壟斷局面。因此,在國內行業的產業鏈機器產業結構中存在嚴重的不合理現象,數控系統、功能部件和刀具相對于主機發展呈現嚴重的滯后態勢,相對于主機來講,數控系統、功能部件和刀具在“強”和“大”方面都不盡人意,和當前的世界水平乃至中國臺灣的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。